中国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发射线星系 (ELG) 的光学变化可能是由恒星形成活动而非超大质量黑洞活动引起的。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 (CAS) 上海天文台 (SHAO) 的天文学家与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云南天文台和中国极地研究所的科学家共同完成,发表于11 月 17 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
科学家们使用 COSMOS 场中 ELG 的窄带 (NB) 图像样本来研究星系的光学变异性。 两次拍摄的图像相隔 12 ~ 15 年。
ELG 是质量相对较低、恒星形成效率较低且尘埃较少的星系。 它们通常被认为在早期宇宙中很丰富。 Hα等星云线可以追踪星系的恒星形成速率,因此ELGs被广泛用于研究恒星形成和星系跨宇宙时间的演化,以及揭示宇宙的恒星形成历史。
同时,一直缺乏对此类星系光学变化的系统探测。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有多少百分比的 ELG 显示出光学可变性以及导致这种可变性的原因。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调查了 181 个 ELG 样本的光学变异性。 他们使用地面 8 米斯巴鲁望远镜获得的 NB 成像数据来检查样本内的 NB 光度变化。
在排除不同 NB 滤光片形状的影响后,他们发现只有不到 3% 的样品表现出明显的光学变异性。 研究人员随后评估了光学可变 ELG 的 X 射线光度、中红外活动、无线电活动、形态和其他数据,以确定变异的原因。 这种变化的三个起源是已知的:活跃的星系核(AGN),即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 活跃恒星形成期间超新星的爆炸; 或恒星潮汐破坏事件。
据博士林如秋介绍。 SHAO 的学生和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活动星系核“不是这些发射线星系中光学变化的主要贡献者。”
林指出,高分辨率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图像揭示了 ELG 的“合并形态”,支持了超新星是 ELG 光学可变性背后的观点。
林说:“合并星系时恒星形成得到加强,因此我们会看到更活跃的恒星形成活动,例如超新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