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ugu 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它形成了 close 彗星和一些独特的矿物

Ryugu 样品中无水原生矿物的出现。 (A) 原生富含矿物碎屑的 BSE 图像。 (B) 使用分配给 RGB 颜色通道的 Mg Kα、Ca Kα 和 Al Kα 线组合 (A) 的 x 射线元素图。 (C) 使用分配给 RGB 颜色通道的 Fe Kα、S Kα 和 O Kα 线组合 (A) 的 x 射线元素图。 (D) 和 (E) 橄榄石和 (F) Mg-Al 尖晶石的 BSE 图像。 橄榄石颗粒(D 和 E)位于(A)至(C)所示的碎屑中。 它们的 O 同位素组成 (Δ17O) 分别为 (D) -24‰、(E) -4‰ 和 (F) -23‰。 Al-Sp、Mg-Al尖晶石; Bru, 硼镁石; 钙,方解石; Dol,白云石; FeS,硫化铁; Mag,磁铁矿; Ol,橄榄石; Po,磁黄铁矿; Px,低 Ca 辉石。 图片来源:科学进步 (2022)。 DOI:10.1126/sciadv.ade2067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研究了日本隼鸟 2 号太空探测器返回地球的小行星 Ryugu 的物质,他们发现有证据表明这颗小行星形成于太阳系的外部,靠近彗星往往形成的地方。

在他们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论文中,他们还指出,在龙宫发现的一些材料似乎来自从太阳系内部拉到外部的材料。

两年前,从小行星 Ryugu 收集的尘埃样本由日本航天器隼鸟 2 号送回地球。 从那时起,各个研究小组一直在研究这些样本,以更多地了解小行星和太阳系中行星体的形成。

在这项新的努力中,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灰尘样本中发现的矿物质上。 他们发现了氨基酸和碳酸盐矿物的证据——这些材料往往在低温、多水的环境中形成。 这些证据有力地表明这颗小行星是在太阳系的外部形成的。

研究人员还发现 Ryugu 和 Ivuna(一种多年前在坦桑尼亚发现的碳质球粒陨石)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铜和锌的同位素非常相似。

龙宫尘埃中的某些物质不可能在太阳系外形成——尖晶石、橄榄石和钙钛矿等矿物,它们都是在高温下形成的。 研究人员发现,氧 16 的同位素比值在某些情况下很丰富,但在其他情况下却很差。 他们还发现,一些同位素比率与研究人员研究从 Wild 2 彗星带回的样本时发现的比率相似。

总而言之,研究人员认为,矿物证据表明龙宫形成于太阳系外的一部分,靠近大多数彗星形成的地方。 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些起源于内太阳系的物质进入外太阳系并与新形成的小行星相撞,增加了它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