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的小型卫星制造能力可能会产生国际影响

赫尔辛基——两个能够每年生产数百颗小型卫星的新中国工厂可以帮助中国实现太空目标并影响国际市场。

生产试验现在正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的一个新设施中进行。 该工厂位于中国北方天津的 CAST 航天工业基地内,每年将能够生产 200 多颗卫星 根据 到公司。

这增加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CASIC)开发的产能,该公司是一家大型导弹制造商和国防承包商,去年在武汉建成了自己的工厂,最终将有能力每年制造 240 颗小型卫星。

欧洲空间政策研究所 (ESPI) 的研究员 Tomas Hrozensky 告诉我们:“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一发展达到了实现国家太空目标的关键路径上的能力。” 太空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新容量可能与建立名为国网的近地轨道通信巨型星座的国家计划相关。 初步计划表明中国希望建立一个 13,000 颗卫星星座 与包括 SpaceX 的 Starlink 在内的西方项目竞争。

“我也相信这会增加国际市场的竞争,特别是对于那些行业依赖国际市场的参与者来说,”Hrozensky 说。

Hrozensky 指出,中国在全球太空经济中的作用受到美国 ITAR 法规的严重影响,但它仍然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CAST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该公司处理了该国绝大多数的民用和军用航天项目。 CAST 是该国主要的航天器制造商,包括空间站模块、载人航天器和卫星巴士。

68.8平方公里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航天科工的中心 太空野心 并于 2021 年 2 月全面投入运营。它还拥有火箭制造设施和许多其他与供应链相关的公司。

中科院和多家民营卫星厂商 也很活跃 在中国,增加了整体产能。

Hrozensky 还指出,这种新能力可以成为中国太空经济外交的宝贵财富。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通过国际卫星销售和更广泛的外交活动,特别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外交活动,在其外交政策中提供通信和地球观测卫星一揽子服务,包括制造、发射、地面支持、培训和保险。

“我认为小型卫星平台的可行性可能会更便宜,并为这些客户国家提供更灵活的选择,”Hrozensky 说。